10月23日,北京鏈家研究院與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專家課題組舉辦“積極老齡化 適老新居住”沙龍,并聯合發布《2023年北京老年居住需求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基于北京鏈家近五年的真實交易數據,《報告》描摹出北京老年群體的置業現狀、置業偏好、置業行為的圖景,為老年居住保障體系設計、住房適老改造、社區養老服務等提供一個參照樣本。
《報告》顯示,在北京售房老人調查樣本中,出于改善性換購動機的占比達到40.8%。在改善居住的同時,老年群體在住房交易中還存在代際支持需求,從而構成老人住房交易的“雙驅動模型”。在《報告》的售房老人樣本中,代際支持占比達到42.2%,其中最多的是幫助子女購房,其次是作為財產分配給子女或幫子女還債。
在雙驅動模型下,老年群體在房屋置換過程中呈現出增量和減量并存的特征,與中青年群體以增量改善為主的置換模式明顯不同。
一般來說,對于家庭財富條件相對較好或子女依賴度較低的老年人,會選擇增量置換實現理想居住?!秷蟾妗凤@示這部分群體占比在27.9%,且更頻繁發生在現有房屋居住價值較低或較高的兩端人群。
對于原有房屋價值較低的老年群體,通常表現為賣出原有200-400萬的一居室,購入400-600萬兩居室;對于原有住房價值相對較高的群體,加上更強的支付能力,在置換中追求“從好到優”,偏好大面積商品住宅。
另一方面,樣本中也有32%的老年人出于對子女的代際支持等原因,選擇“賣高買低”的減量置換模式。比如原值600-800萬的老年業主,超一半在置換后房屋價值發生下降。
不過,即使總價下降,但由于老年群體通常傾向選擇五六環間、中間戶型、中等面積、中等價格的住房,相較于原有四環內、小戶型、高總價住房,其實際居住條件事實上也得到改善。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社保系主任白晨表示, 在中國文化中,住房不僅是用來居住的住所,也是老年人維系家庭關系的重要紐帶。無論是適老化居住改善需求,還是代際支持需求,都為我們在“個體生命周期”視角之外,提供了理解老年人住房消費需求與動機的更加豐富的視角。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馮俊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年人對住房的需求發生了顯著變化,但住房服務的供給與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亟需社會各方合力提高適老化程度,完善居住保障體系設計、住房適老改造、社區養老服務,讓老年人擁有更美好的居住環境,積極享受老齡生活,共享社會發展的紅利。
北京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志對此表示認同,在他看來,適老化居住需要在住房設計標準、城市更新等方面積極探索,深度挖掘更多真實的老齡居住場景,將需求場景精細化,與適老化有機結合,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觸手可及的日常照料和醫療康養服務,讓老年人“老有所醫”、“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