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hz9iy"></button>

    <rp id="hz9iy"></rp>
    網站首頁 學會介紹 學會動態 社保資訊 學術園地 法與政策 會員專區 媒體報道 聯系我們

    專家訪談首頁>專家訪談

    專訪鄭功成:不要因為一個事件,就徹底打擊所有平臺和整個慈善行業

    發布時間:2023-09-18 來源:中國慈善家 瀏覽:376次

      按語:9月15日至17日,第十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本屆展會主題為“共建現代化慈善,聚力高質量發展”,共有2931家機構、2882個項目參展。短短三天,超28萬人次線上線下參觀、參會,達成意向對接資源逾79億元。

      中國慈善行業正進入發展的關鍵期,但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慈善行業也面臨著巨大挑戰。近期中華兒慈會9958項目事件,也暴露出部分慈善機構項目監管不嚴的問題,慈善事業公信力應當如何建設?慈善的方向應在何方?針對這些大眾關心的行業問題,《中國慈善家》在慈展會會場專訪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我會會長鄭功成。


      《中國慈善家》:您強調要建設“中國特色慈善事業”來促進慈善的高質量發展。如何詮釋“中國特色”?

      鄭功成:慈善基于自愿,必然要適應本國文化,要適應我們的制度,我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除了遵循現代慈善事業的客觀規律,還須實事求是地植根于中華慈善文化,與現行制度融為一體。

      中國的傳統慈善是一種樸素的愛心善意,強調的是鄰里互助、親友相濟,身邊誰有困難,我們就會自發地幫助他。反過來講,我們有困難,身邊的人也會伸出援助之手。實際上是一種互惠。

      如果按照歐美現代慈善的判斷標準,中國的慈善看上去會很蒼白,因為家庭保障、親友相濟、鄰里互助是不可能被統計的。因此,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新理念。這一概念不是空洞的政治話語,更不是為突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而是基于客觀規律和實事求是。一方面,歷史傳承的舊式慈善難以為繼。近幾十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全面加快,傳統的熟人社會因人口的高流動性變成了陌生人社會,價值取向日益多元,正在加快步入數字化時代,自古以來局限于局部現實場景的鄰里互助、親友相濟等傳統慈善形態如果不加入現代元素,就很難發展壯大,甚至已經難以為繼了。另一方面,歐美模式的慈善又水土不服。因為歐美慈善的標準答案是強調組織化與專業化、募捐與服務相分離、為非特定受益人服務、建構完全獨立的第三部門,這些標準與中國人基于惻隱之心救急難且遵循由近及遠、由親及疏、為特定受益人提供援助的行善邏輯并不一致。

      聯系現實,可以發現,我國的慈善組織都在黨的領導之下,與政府或官方幾乎都存在直接或緊密關聯性,都具有呼應黨和政府號召的大局觀,都是募捐與服務融為一體,而非組織化與非專業化的慈善活動也大量存在,為特定受益人服務更易被公眾所接受,還步入了數字化轉型新發展階段,等等。這些事實表明,當代中國的慈善事業既非歷史上的舊式慈善活動的傳承,亦非歐美式現代慈善在中國的翻版,而是注入了中華慈善文化元素,打上了現行制度與技術進步的烙印。

      同時要求形塑出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新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下的政慈關系不是相互脫節的兩張皮,更不是彼此對立的兩個部門,而是目標一致、配合聯動、同向而行、相得益彰地向前發展的協同體。政府在適度監管、有效監管的同時,要加大對慈善事業的政策與財稅支持力度,強化服務意識,營造出有利于慈善事業發展的社會氛圍;慈善組織則要具備自我發展、自主運行的專業化能力,發揮自己的獨特作用。

      特別要指出的是,社區慈善能充分體現中國慈善事業的本質,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根基所在。我們既要鼓勵和支持組織化、專業化、為非特定受益人服務的慈善組織發展,也要鼓勵和支持非組織化、非專業化、為特定受益人服務的慈善活動發展,進而從法律從政策的角度對一切善行更寬容、更包容,認可老百姓做慈善的更多的形態,法律法規政策不能跟老百姓較勁。

      《中國慈善家》:在您看來,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的主攻方向是什么?

      鄭功成:社區慈善應當成為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的主攻方向。沒有發達的社區慈善,不可能有發達的中國慈善事業;只有發展好了社區慈善,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才能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與社會基礎,才能在既弘揚中華慈善文化又植入現代慈善要素的穩固根基上成長為日益宏偉的社會事業,并在中國社會建設中綻放出異彩,成為走向共富的有益力量。因此,我國需要傳承鄰里互助的優良傳統,弘揚互助友愛的時代精神,培育千萬個社區慈善公益組織,造就千萬人自覺參與的志愿者隊伍,讓其立足社區、服務社區、動員社區資源、提升社區品質,以社區之凝聚力激發社區成員積極參與社區慈善公益的內生動力,真正造就與共同富裕新時代相適應的和諧社區、幸福社區。為此,需要鼓勵民間首創,強化理論引導,加大實質性的政策支持。如對社區慈善公益組織采取備案制,推動基層政權與社區慈善公益力量有序對接,引導社會資源投向社區,促使社區慈善公益與社區建設、基層治理、人民幸福融為一體。

      正因為社區慈善對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正在啟動社區慈善實驗項目,擬通過開展若干個社區慈善試點,總結中特社區慈善發展的一般規律,提煉出有推廣價值的社區慈善模式,為我國社區慈善的發展提供有效示范,進而推動整個慈善事業健康持續發展。

      《中國慈善家》:想要打造人人慈善的文化氛圍,慈善行業公信力問題很關鍵。近日兒慈會9958大病項目廊坊負責人卷款跑路的事引發了大眾關注和強烈質疑。您如何看待行業的信任建設問題?

      鄭功成:慈善事業應該具有更高的公信力,因為它利用的是人們的愛心和善意,這個不能傷害。它不應該是商業邏輯,它應該是一個社會的慈善的邏輯,對它的公信力的要求高一點,是理所應當的。

      這次兒慈會的事件,應該理清責任人。騙捐的人,該負法律責任的要負。機構把關不嚴的,要自省自查,嚴格自律。

      但我很想向公眾呼吁的一點是,希望不要因為這次的事件,把接收捐贈項目的互聯網平臺給否定了。我們應當討論這種事情發生后應該完善法律法規來理清平臺等相關各方的責任,但也希望不要對現在的慈善事業太有潔癖?,F代的慈善事業,組織化、專業化的慈善,是社會分工發展的一個結果,如果有錯誤發生,重要的是如何解決這個錯誤。

      我不是太喜歡“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的比喻,理想狀態下的慈善領域不該是一鍋粥?!袄鲜笫骸敝皇且粋€獨立的個例,把它拎出來丟掉即可,哪個機構出了問題就處理哪個機構,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就處理哪個環節,哪個人欺詐就處理哪個人,希望不要因為一個事件就打擊所有的平臺和整個慈善行業。

      《中國慈善家》:民營企業是中國慈善的重要力量。近一段時間來經濟和部分行業震蕩,包括備受關注的地產行業。這可能影響到企業家族慈善的規模。您如何看待未來企業的慈善趨勢?

      鄭功成:統計數據表明,企業慈善是我國慈善事業的主力軍。在有組織的慈善活動中,企業捐獻要占60%以上,其中民營企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民營經濟走低,一定會影響到他們在慈善領域的貢獻。這兩三年由于疫情的影響、由于國際環境的影響,民營企業確實處在一個比較困難的時期。

      但我覺得對于民營經濟未來的發展,還是要有信心。因為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并未改變,中等收入群體必定持續壯大,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有其支撐?,F在遇到的問題很復雜,最近國家發改委設立了民營經濟局,這應當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個極其積極的信號。

      《中國慈善家》:本屆慈展會也強調“科技向善”,并有不少與科技和數字成果相關的展區。您有印象深刻的案例嗎?

      鄭功成:2023年8月,我到寧夏去了解騰訊與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合作的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公益試點項目。他們給新生兒做先天性心臟病的篩查、普查。本來這是已經納入國家公共衛生范疇的工作,但從過去的實踐來講,欠發達地區剛生下來的孩子很難得到全面的先心病普查。即使普查了、發現問題了,家長也不見得就愿意認真對待,等到年齡再長幾歲,發生嚴重的問題了,治療成本就很高了,有的甚至成了終生疾病。面對這種情形,騰訊就設計了一個小程序,對新出生的嬰兒,在72小時以內做全面的檢查。我在那里現場觀摩過,醫生檢查新生兒的心臟,連在手機上的小程序上就會顯示各種指標。通過這個小程序再連接到鄉鎮衛生院、市里、省里面的數字化網絡,就能留下有效記錄。小朋友查出來有點問題,就能迅速聯動上一級的醫院,做跟蹤診斷,一旦確認就啟動治療方案,真正將先天性心臟病及時治療好。這就是科技向善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它通過小程序開始并持續跟蹤,提升了治療的能力和方式,達到了較為理想的目的。

      我們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全方位地影響著當今世界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社會治理方式,形塑著前所未有的各種新業態,也為新時代慈善事業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創造了全新的契機。因為信息技術的進步及其數字化、智能化,徹底改變了傳統慈善活動的時空觀及聯結管道,打破了慈善項目、慈善服務的行業界限與地域限制,進而為新時代慈善事業發展提供了無限想像空間與巨大發展機遇,也創造了方便公眾行善、有效對接有能力者與有需要者的有利條件,當前的關鍵是如何更加有效地開發、利用技術創新來促使慈善事業獲得更好更大的發展。

      應當通過技術創新搭建更加便捷、更具吸引力的慈善新場景,推動慈善項目設計創新,提升慈善服務的精準度,增強慈善組織與捐贈人及社會公眾之間信任,降低慈善運行成本、提升慈善運行效率,通過數字化轉型打造新樣本,進而形塑出健康持續的慈善新形態。

    友情鏈接

    聯系我們

    聯系電話:010-50923317       聯系人:楊老師
    郵箱:caoss_org@163.com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5040759號-1